2016-12-27 11:15:08
在風景迤邐的江蘇省昆山市西北角,一座現代城市花園綠地正在緊張建設之中。忙碌的園林建設者們所不知道的是,就在他們緊張建設的土地腳下,卻隱藏著一座現代化污水處理廠。這就是中鐵上海局市政公司承建的江蘇省總體規模最大的地埋式污水處理廠——昆山北區污水處理廠三期擴建工程。
打破傳統 深坑里建污水處理廠
傳統的污水處理廠,由于占地面積廣、單體構筑物多、周邊影響大等原因,在現如今土地資源寶貴、居民生活質量要求高的情況下廣受詬病。為此,國內多地嘗試開展地埋式污水處理廠建設,通過合理利用地下城市空間,將地上空間交還給市民。
昆山北區污水處理廠三期擴建工程占地5萬平方米,建成后日處理污水規模9.6萬噸。由于是地埋式,全部施工幾乎都在一個面積僅為長233米、寬112米、最深處達8.87米的深基坑內進行,施工難度極高。為保證深基坑施工順利推進,建設者們多次召開施工技術工作會,提前梳理出深基坑施工技術難點。對于最大危險源的深基坑施工,項目部創新施工工藝,積極采用鉆孔灌注樁、三軸水泥土攪拌樁、雙軸水泥土攪拌樁、高壓旋噴樁、樁間壓密注漿相結合的圍護結構,確保了基坑圍護結構不滲水、不變形,為箱體主體順利施工奠定了堅實基礎。
推陳出新 BIM技術帶來施工新變革
昆山北區污水處理廠三期擴建工程作為江蘇省最大規模的地埋式污水處理廠,施工受到高度關注。面對施工難度大、安全風險高的挑戰,該公司的建設者們在水務環保施工中積極爭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施工中首次運用BIM技術。
項目部通過使用BIM技術,建立工程電子模型,將過去圖紙上的內容進行立體化展示,直觀地觀察工程的建設情況,并在每一環節之前,提前對施工情況進行規劃和部署,在保證施工質量的同時,也提高了施工機械的使用效率。此外,該項目部通過三維數字技術以及對工程數據量的計算,有效計算工程量差,并利用該技術對施工動態進行自動質量檢查,評估各施工單體質量標準,大大提升了工程質量管控工作。
昆山項目箱體較大,其中一個分區的混凝土需要分五個部分澆筑,現場澆筑高效沉淀池和中間提升泵房時,需要和二沉池、V型濾池分開計算。傳統計算方法費時費力。在使用BIM模型后,項目部技術人員經點選或框選等操作,幾分鐘就解決了計算問題。在項目現場箱體施工開始前,使用BIM技術進行的模型碰撞檢查報告中,發現粗格柵及提升泵房DN600工藝管道與墻體發生碰撞,經檢查是因設計遺漏預埋套管,項目部及時和設計、業主溝通,避免了人為因素造成工程損失。
在施工前,我們對工程進行建模,發現圖紙上幾處管道在實際中可能會發生碰撞,在聯系了設計單位后及時對圖紙進行修改,不耽誤工期、不浪費時間和精力,這就是新技術帶來的好處。項目總工敖慶國在談到BIM技術時說道。
2016年,在中國BIM技術交流暨優秀案例作品展示會上,昆山地埋式污水處理廠工程榮獲“最佳BIM施工應用獎”,BIM技術應用推廣得到了業界的極大肯定。
引領潮流 信息化手段運用成時尚
“過去污水處理廠施工十幾個單體同時施工,每天我都要到施工現場轉上好幾圈,如果不到現場守著,心里就不踏實;而現在面對平均開挖深度達8米的深基坑施工,反而工地跑得少了,這感謝我們工地上的‘千里眼’和‘順風耳’。”項目安全總監蒙晉提到深基坑遠程安全視頻監控時,感慨道。
在昆山污水處理廠施工中,數百名建設者幾乎都要在深達8米的深基坑內施工,極容易造成安全管理盲區。針對安全管控難點,建設者們集思廣益,決定采用信息化手段,為安全管理加上“千里眼”和“順風耳”。
建設者們在深基坑四個對角及深基坑內部安裝了攝像頭,為提高監控效果,建設者們嚴格選定型號,全部安裝的是變焦網絡球機數字攝像頭,能實現17倍光學變焦,可全天候24小時對施工現場監控,將高清影像實時傳送至項目的監控平臺。在使用過程中,建設者們每天都要遠程監控各施工現場勞務隊伍、機械設備等情況,及時了解各工程進度、現場安全文明施工等狀況,并在調度交班會上作重點匯報,視頻系統的運用為安全管理增添了一雙名副其實的“千里眼”。而“順風耳”,則是項目部結合大家喜歡玩微信和手機隨手拍的特點,利用網絡方便、快捷的傳播優勢,建立起項目安全微信群,員工一旦在現場發現安全隱患,就以現場圖片形式及時通過微信群進行網絡預警,達到安全全覆蓋的效果。
作為國內水務環保施工項目的新潮流,他們在地埋式污水處理廠建設中從深基坑的支護,再到BIM技術的應用,最后引入信息化手段,無不體現出科技發展與綠色環保的辯證關系。
鏈接:http://www.chinajsb.cn/bz/content/2016-11/28/content_203925.htm